公共社會論


人類社會經由大功利生存解釋方式的推慫,已然顯現出了同質化、同型化、公共化的大趨勢。尋由這一社會的物理性邏輯不難發現,導使這種趨勢的更本質原由在於世界的本然性驅力和人的公共性嚮往。人性構成中,動物性、功利性、社群性、理性、公共性、自然性是漸次顯現的,公共性之前的人性較多表現的是人的物理性價值,公共性之後的人性則會更多突顯人的本然性價值。人與世界的合理在於其物理性與本然性的同一,而公共社會恰是這種同一的開始。

賣場編號: 000155

重量:0.50KG
建議售價:$ 260 元
優惠價:  $260
數  量:

人類社會經由大功利生存解釋方式的推慫,已然顯現出了同質化、同型化、公共化的大趨勢。尋由這一社會的物理性邏輯不難發現,導使這種趨勢的更本質原由在於世界的本然性驅力和人的公共性嚮往。人性構成中,動物性、功利性、社群性、理性、公共性、自然性是漸次顯現的,公共性之前的人性較多表現的是人的物理性價值,公共性之後的人性則會更多突顯人的本然性價值。人與世界的合理在於其物理性與本然性的同一,而公共社會恰是這種同一的開始。

本書致力研究公共社會生成的物理邏輯與本然必然所在;同時還依東西方文化的前提條件,說明人類現下的困境與出路的可能性。本書認為,公共社會是類的共同體的社會,它以公共性、類的社會性為精神依賴,以類的共利為功利目的,以共權、相對主體、委託代理、公共裁判為制度依託,並由此顯示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與意義,是以是孔子社會思想─大同社會─的再造。


【目錄】
《江山著作集》序
自 序
緒 論
第一章 公共社會的概念及現象
一、概念及論域
二、公共現象
第二章 公共化之開啟
第三章 公共之物理
一、社會構成的物理邏輯
二、西方文化中的社會理論與學說
第四章 公共之性理
一、東方文化的生成與理念
二、政治倫理化
三、第三者的真理與裁判
四、印度文化觀瞻
第五章 公共之質地
第六章 公共之人與人的公共化
一、生存方式與生產關係的同型化
二、人或社會構成單元的角色化、工具化、標準化、同質化
三、社會治理機制和功能的技術化、程式化
四、社會結構的網路化、過程化與同型化
第七章 公共化的功能與價值
一、生存功利的轉型:變佔有、分配的功利為攝取公共的功利
二、科技功能的轉型:通過化物解物,變「使物用於物」為「使物善於物
三、消解絕對主體,生成相對主體,實現人的同質平格、同類平權
四、化域求和,消化界域,緩釋群域糾葛
五、社會管理方式的轉型:
管理的技術化、程式化與去政治化
六、人類問題、社會問題的公共解決
七、人類精神與文化體系的公共化
第八章 公共社會的制度承載
一、公共制度的基設:相對主體
二、公共體制之承載:共權
三、公共制度之操持:委託代理制
四、公共權利的救濟:公共裁判
第九章 如何追逐公共化?
一、強化公共現象
二、建樹公共意識觀念
三、普及公共教育
四、具呈公共智慧
結 語 公共之終極:人的自然化 
江山,字足无,號曳尾塗人。男,1958年8月生,湖北浠水人。清華大學教師,海南大學講座教授,天則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就讀西南政法學院。

【經歷】
先後任職於中南政法學院、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並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湘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天則研究所、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師範大學、福州大學、海南大學、河南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玄奘大學等處開設過學術講座或作短期講學。

【著作】
主要著述:
《中國文化的沉思與重建》、《中國法理念》、《互助與自足—法與經濟的歷史邏輯通論》、《法的自然精神導論》、《人際同構的法哲學》、《制度文明》、《中國法思想講義》、《法哲學要論》、《文化與憲政》、《公共社會論》、《思想劄記一》、《思想劄記二》等。
作者:江山
出版發行: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 
ISBN:978-986-82726-9-9
出版日期:2013.08 
規格:21 x 15 cm 
頁數:280頁 
內文印刷:黑白
 
如果您已購買本商品並完成交易,歡迎在登入網站後,點選「會員資料管理」中的「使用心得」,為這款商品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做為我們更加精進的依據。